IT之家 6 月 10 日消息,據新華社今日報道,在 2025 年世界海洋日及聯合國海洋大會期間,我國正式發布全球首個深海海山數字化智能系統并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guan)注(zhu)。
該系統由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聯合之江實驗室等單位共同研發,是我國在深海領域發布的全球首個數字化公共科技產品。這一系統填補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深海領域的應用空白,將推(tui)動(dong)深(shen)海發展進入數智化時代(dai),助力我國在深(shen)海技術創新(xin)、空間治理領域(yu)躍居(ju)引領地位。
我國(guo)主導發起的“數字化深海(hai)(hai)典型生境”大(da)科學(xue)計劃(hua)首席科學(xue)家、中國(guo)工(gong)程院(yuan)(yuan)院(yuan)(yuan)士李家彪指(zhi)出,這一系統是深海(hai)(hai)領域的重要科技突破,也是我國(guo)貫徹落實聯合國(guo)“海(hai)(hai)洋(yang)十年”倡(chang)議、積極參與全球海(hai)(hai)洋(yang)治理的具體(ti)行動。
據悉,當地時間 9 日在法國尼斯舉辦的聯合國海洋大會“啟智海洋”邊會上,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宣布這一系統正式上線,人工智能模型和數據集向國際社會完全開放。國際海底管理局秘書(shu)長(chang)萊蒂(di)西(xi)亞?卡瓦略表示,倡導開放共享海洋數據、數字化技(ji)術和產(chan)品,對于(yu)國際社會應(ying)對海洋治理緊迫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全球海洋面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多重挑戰。“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聚焦海山、洋中脊、大陸坡、平原等深海典型生境類型,通過開展調查、數字化技術模擬和人工智(zhi)能(neng)(neng)賦能(neng)(neng),預測深海(hai)典型生(sheng)境對自然變化、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的適應機(ji)制與演變趨勢,探索生(sheng)物多(duo)樣性可(ke)(ke)恢復(fu)、生(sheng)態系(xi)統可(ke)(ke)耐受(shou)、資源利用可(ke)(ke)持(chi)續(xu)的解決方案(an)。
IT之家從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公告獲悉,6 月 8 日,以“保(bao)護海洋生態系統 人(ren)與自然(ran)和諧共生”為主題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主場活動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活動現場,自然資源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宣布,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正式運行。

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是自然資源部推動構建的“北東南,淺海 + 深遠海”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海上固定試驗區位于甘泉海臺西北部,距三亞東南約 200 公里,面積約 400 平方公里,水深約 1500 米,具備典型深海水文環境特征。
廣(guang)告(gao)聲明:文(wen)內含有(you)的對(dui)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yu)超鏈接、二(er)維(wei)碼(ma)、口令等形式),用于(yu)傳遞(di)更(geng)多信息,節省(sheng)甄選時間,結(jie)果僅供參考(kao),IT之家所有(you)文(wen)章(zhang)均包含本聲明。